2010年10月5日 星期二

異國風情的僑鄉到金門看古洋樓~~陳宏儒

陳  宏  儒
異國風情的僑鄉到金門看古洋樓

  去番屏,雙手帶兩片薑 :回唐山,三斗寵,兩皮箱。」這一首《番客歌》是三0
年代流行於金門地區的民間歌謠.金門俗稱到南洋為落番,僑居南洋的鄉親則名為番客,內容
描述出當時華僑赤手空拳打天下的人生寫照。

  受到廈門開放為五口通商口岸的影響,清朝道光年間起,金門居民陸續離開家鄉,隻身到廈門候船,再前往日本、束南亞等各地尋求發展的機會。民國元年到民國18年時,金門的人口銳減百分之四十.顯然跟福建沿海盜賊四起。民不聊生,轉向南洋謀生有關。唐山是他們口頭上的故鄉.更是心裡難以忘懷的出生地。

 南洋錢,唐山福
  百年來不曾改變的傳統建築,悄然披上的外衣是南洋異國情調的驚豔。俏皮的天使佇立在山牆的角落上微笑,欄什的線軸瓶柱開始閃爍著寶石般的誘惑光芒,團宋的玫瑰早已環飾在簷板的四面,色彩炫麗的瓷磚招徠視覺上的交集點。窗戶的千奇百變,不管是接近洛可可式、哥德式或巴洛克式的藝術造型,只能說明了此時的金門已經受到外來文化因素的沖激.所引證的是僑匯時期的一切歷史建築。

  遠走家鄉的僑民憑靠著堅忍勤儉的毅力.把辛苦賺來的財富.寄回接濟親友族人、整建房舍祠堂,並用於建設桑梓.充實教育設施及地方公益事業。1920年至1937年是金門僑匯最充裕的
時代,同時也是興建洋樓的高峰期。因為僑鄉的緣故,由僑匯支撐下的建築物,不但可以直接仿照僑居地的作法,由一水之隔的廈門租界地洋樓循樣複製,除了提供水路運來的各式建材外,在技術的移轉上更有最佳的工匠鼎力相助。
  早期在宗法嚴謹的傳統禮制下.洋樓的興建仍然受到部分宗法的限制,譬如說高度不得超過
宗祠的規定.所以比鄰宗廟旁邊鮮有洋樓建築,加上土地產權持分無法享有完整的自主權.只能於傳統建築上附加增建部分洋樓,使整個村落的群體組合產生稍小的變化,減少文化碰撞的磨擦。

  隨著時代潮流的開放趨勢.連祠堂都帶上西式風格,致富的僑民大抵尋覓鄉里較邊緣的土地、自建氣派十足,視野X寬闊的新居,供給回國歸僑與親友團聚居住使用.大量的洋樓就如雨後春筍般的出現,呈現僑胞海外事業的經營成就。"金門當地把單層的西式建築稱「番仔厝」,加層的樓房名為「番仔樓」。連從南洋引進的緬桅.常種植在洋樓的庭院,春夏期間綻放豔麗的花朵,撲鼻的芬芳香味令人陶醉,村民也改口叫「番花」。

  從細微的洋樓裝飾藝術,可以發現中西建築語彙的人文對話.例如西洋鐘、懷錶、眼鏡袋、西洋犬、貓頭鷹、禿鷹、大象、嬰粟花、椰子樹、外國錢幣等美不勝收的圖案,重新詮釋時代的審美觀念。門面山牆上的洋文字是屋主閩南語音譯的姓名,不同造型的人偶塑像,無論是彬彬有禮的西洋紳士、端莊淑麗的貴夫人,還是樸素的外籍女傭和鋤黑壯碩的紅鬍子門衛,隱約有著熟悉的華人臉孔。這些洋玩意兒,都是當初最時鮮的流行話題,好像展示琳瑯滿目的舶來品櫥窗,好奇的使人情不自禁站在洋樓前流連觀賞;甚至在保守又前瞻的年代,工匠刻意地為赤裸的西洋小天使穿上小孩衣飾,蘊合著溫馨體貼的中國人情味。

   洋樓建築風格深受僑居地殖民政府的影響,營造型式出現不同的異國風情。菲律賓受西班牙
統治三百年,美西戰爭後歸美國管理;新加坡與馬來西亞耕稱英屬南洋,受英國的殖民較深;印
尼為印度尼西亞的簡稱,曾是荷蘭佔領三百多年的荷屬東印度,1945年才宣告獨立。但華僑歸
鄉重建的建築,已不再賦予殖民政府意義的色彩,反而增添一種混合式僑匯時代背景的獨立建築體,所反映的是一種身分地位的象徵,全然地溶入在古樸或繁褥的閩南建築群。




有人富,無人有水頭厝
  金門目前仍至少保留有130棟以上的古洋樓,散布在島上的各個聚落,包括住宅、學校、祠
堂、碉樓等建築形式。位於金門西南隅的水頭村,是金門典型的僑鄉,洋樓群數量多且精美,該村的碉樓一 「得月樓」居高臨下,昔時每晚村丁輪流持械警戒,預防來自海上盜匪的入侵劫掠,是三0年代島上建築的最高防禦工事,所以居民可以自豪牠說:「有人富,無人有水頭厝」。

  穿梭在洋樓傳統與現代不同的時空,交織著東西方建築藝術的人文對話,「落番、番客、番
仔樓」都是金門熟悉的僑鄉故事,隨時等待有心人親自去聆聽感受。喜歡人文的朋友們,
造訪金門時請先放慢腳步,別與浪漫的約會擦身而過,這些古洋樓會帶您回到從前的歷史場景,尋找出僑鄉與戰地的色彩,雖然今日部分建築已整修為嶄新的民宿或展示館,但是歲月留下的時代記憶,老房子的傳奇依然眾說紛紜。獨特深刻的金門洋樓印象之旅,一定會觸發
每個人心靈上的感動。

資料來源:
陳憲弘. YOUR COMPLIMENTARY COPY. 機內贈閱雜誌. 2008年11&12月號. 6 - 8頁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